2025年10月18日,王之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王之泰文集》发布会在我校图书馆一层大厅举办。王之泰先生是中国现代物流事业重要奠基人、中国物流研究先行者和物流教育开拓者,其学术思想与实践成果影响着我国物流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会上,物流学界领导专家、王之泰先生生前同事、学生及亲属、校友代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物流学院师生等七十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先生风范,传承学术薪火。会议由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主持。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左敏在致辞中表示,王之泰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物流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其学术思想是我国物流领域的宝贵财富,对北京物资学院建设发展意义深远。他回顾了王之泰的学术历程与思想精髓,强调王之泰是中国物流研究的先行者、物流实践的推动者、物流教育的开拓者和物流政策建言的践行者。他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倾心奉献,对后学晚辈的悉心栽培,生动诠释了物院教师的崇高品格与精神风范。左敏强调,学校将传承王之泰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奉献精神,从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发力,继续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为中国物流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贺登才在发言中回顾了王之泰先生心系物流事业、深耕物流领域的学术成果,他表示,先生严谨治学的理念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希望与会师生继承先生的家国情怀,共同为建设物流强国而努力。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追忆了与王之泰交往与共同发表论文的经历,他评价王之泰先生是中国物流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且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还特别提到,王之泰先生退休后仍坚持每月发表一篇文章,自己从中深受启发,同时感谢先生对协会杂志社的支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玲分享了《王之泰文集》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全过程,展现了各方对传承先生学术思想的重视,并特别赞扬了北京物资学院图书与信息中心为编纂文集做出的不懈努力。她指出,文集的出版将为物流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央财办原局长、校友赵建从方向性、思想性、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等维度解读王之泰先生的学术思想,他认为,先生的学术研究不受条框限制,始终紧跟国家需求,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校友王微则回忆了王之泰先生对自己的悉心栽培与指导,她表示,先生对青年人的引领与甘为人梯的精神让自己受益匪浅,其终身拼搏的精神值得代代传承。
北京物资学院原二级教授、物流学院退休教师崔介何,以学生和同事的双重身份,真情分享王之泰先生在学术传承中的榜样力量,他回忆起先生在教学、科研中敢立潮头的魄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育人情怀,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
王之泰先生学生、经济学院退休教师冯玉成,结合自身跟随先生学习的经历,补充了先生学术思想的细节。他提到,王之泰先生反对“纸上谈兵”,始终强调 “物流是干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同时注重研究方法,其文集体系完整、逻辑清晰。
王之泰先生女儿王绿先女士在发言中,对北京物资学院举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也向参与文集出版的各方表达谢意。她祝愿学校持续发展壮大,物流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懿在发言中,感谢所有与会嘉宾对《王之泰文集》的支持,他强调,文集对物流学术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现场,张懿还朗诵了专为此次会议创作的七律《咏王之泰先生》,其中“破立之间运良筹,风云转换定远谋” 生动展现了王之泰先生的学术魄力与行业贡献,赢得全场掌声。
随着庄重的红色帷幕揭开,《王之泰文集》正式面世。与会领导贺登才、姜超峰、杨玲、左敏共同为新书揭幕,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王之泰文集》的出版,凝聚中国现代物流事业重要奠基人毕生智慧,系统梳理了我国物流业从蹒跚学步到健步腾飞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作为中国物流人才摇篮,北京物资学院将继续肩负“物流强国”使命,将王之泰先生的求索精神融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发展新篇章!
会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贺登才与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左敏共同为中国特藏馆二期牌匾揭幕。与会领导、嘉宾随后参观了中国物流特藏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物流发展之间的关联,感受物流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之泰(1939—2023),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注册院士。中国现代物流事业重要奠基人、中国物流研究先行者和物流教育开拓者。
1962年盛夏,刚走出天津大学的王之泰未曾想过,国家物资总局的一纸分配令,会让他与“物流”结下毕生之缘。“那是个个人服从国家的年代,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先生生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语气里满是坦然。文革期间的物流领域一片荒芜,连“物流”这个词汇都尚未成形,年轻的王之泰却在悄悄埋下了探索的种子——因日文的字形便于自学,他便借着研读日文著作的机会,一点点叩开了国外物流理论的大门。
“既是物流选择了我,也是我选择了物流。”先生常说,自己的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 “奋斗宣言”,只是“党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朴素坚持。这种在时代洪流中主动求索的韧劲,恰成了中国物流学科萌芽的第一缕微光。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思想解放的浪潮让物流行业迎来转机,先生深知:“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把物流弄起来,我们都是时代的得益者。”
在物资流通领域还是一片“黑大陆”的年代,王之泰先生用一支笔劈开了迷雾。“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没有标准就定义标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80年代,他首次将完整的“物流”概念引入中国,又开创性地提出“配送”理论,那些发表在《国外物资管理》上的文章,成为当时行业最珍贵的启蒙读物。1985年,我国第一部以“学”为名的物流专著《物流学及其应用》问世,标志着中国物流研究正式迈入学科化轨道。
此后四十载,先生的笔从未停歇。从《物流手册》到《现代物流学》,从《物资管理经济学》到《物流工程研究》,十余部著作构建起中国物流学科的理论框架;四百余篇论文聚焦物流园区建设、铁路运输优化等现实命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引。即便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当选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院士,他仍半开玩笑地说:“大家叫我泰斗,不过是因为名字里有个‘泰’字。”这份淡泊,恰是大师风骨的最好注脚。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在北京物资学院的讲台上,王之泰先生一站就是数十年。作为中国首个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不仅设计了核心课程体系,更用言传身教诠释着“立德树人”的真谛。学生们记得,先生的课堂从不缺鲜活案例,那些晦涩的物流理论经他结合实践拆解,总能变得通俗易懂;更难忘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为答疑的学生亮到深夜。
“物流是能为国家做事的事业。”这句先生常对学生说的话,成了无数弟子的人生坐标。即便后来担任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事务繁杂,他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退休后,当学生们带着行业难题求教,他依旧倾囊相授,仿佛还是那个在讲台前神采飞扬的老者。如今,他的学生已成为物流行业的中坚力量,正如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将 “物流强国” 的种子播向四方。
岁月在先生身上刻下痕迹,却未曾磨灭他对物流的赤诚。耄耋之年患上阿兹海默症后,先生的记忆渐渐模糊——他忘了自己获过的奖项,忘了研究中历经的波折,甚至忘了许多熟人的名字。但医生口中“不能过度用脑”的叮嘱,却没能阻止他继续思考。
“只要我的脑子没坏,就一直写下去。”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对抗着病症,每月仍坚持撰写一篇物流文章。那些关于行业发展的思考,或许已不如往日缜密,却字字透着执拗的热爱。直到生命尽头,他最牵挂的仍是“物流成本如何降”“行业标准如何建”这些伴随了他一生的命题。
2023年1月16日,先生溘然长逝,但他留下的不仅是等身著作与学科体系,更是一种精神——那种无功利之心做事业的纯粹,那种从零到一拓荒田的坚韧,那种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执着。
如今,铜像矗立校园,先生的目光穿越时空,仍在注视着中国物流事业的每一步前行,指引着后辈在“物流强国”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责编丨丁 悦
审核丨韩莹莹
审定丨刘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