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语是人类对颜色认知的综合体现:既展现感官体验的细腻程度,又彰显民族心理经验的独特性,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印记。因此,它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本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汉语古典诗歌、小说、教科书、报刊时评中搜集到颜色词文白用例14 109条,各种形式的语言单位407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国北京官话颜色词语的使用状况。著作扩展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范围,设计并实践了一种汉语词汇语义分析框架,以共时颜色词语多义系统的描写,探求语义认知和历时演变的规律,揭示演变背后的动因和机制,为汉语民族性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戴新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中文教育和健康传播话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应用写作、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课程。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语文转向期的北京话颜色词发展演变研究(1840-194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话语研究”。在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以及《河南大学学报》等SSCI、CSSCI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