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灾害治理机制的经济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1CJL020)的最终成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经济学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进行跨学科考察。本书分别对于宗族赈济、社区赈济和官民合作赈济三个层级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效率优势进行了考察,重点在于分析系统的灾害治理机制得以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化根源。本书发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孝”和“忠”思想,引导士绅从自利逐步走向利他,构成了明清时期灾害治理机制得以形成的文化根源。本书还从微观视角出发,发现国家治理能力是明清士绅进行民间助赈方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禹思恬 ,女,1991年6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经济思想史博士,20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就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环境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及环境经济学。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灾害治理社会机制的经济学研究”(21CJL020),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及重大项目。近三年来,以一作和通讯作者身份在Public Choice、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学习与探索》等中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其研究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探索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中国经济史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有扎实而丰硕的学术成果。
